

專家學者就廣東創新驅動發展向省長支招 促科技成果轉化
25日,一年一度的廣東省省長與專家座談會在廣州召開,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等7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廣東建立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與發展模式”主題積極建言獻策。
專家學者們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廣東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奇跡。隨著中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的廣東,必須再接再厲,大力改革完善創新體制機制,破除阻礙創新發展的矛盾和問題,打造區域創新體系,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率先形成創新型經濟體系。
構建區域開放型創新體系
全面系統構建區域開放型創新體系,是建立創新型經濟體系與發展模式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認為,廣東已經突破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拐點,創新已成為推動可持續成長的唯一選擇。廣東要注重創新的系統性,形成從指標到路徑到措施的完整鏈條,通過產品、工藝、模式和組織方式創新,采取增加資本積累、促進人才流動、密切與世界創新中心聯系、營造創新氛圍等措施,打造區域創新體系。
“廣東要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來引進高端的產業活動、高端的生產要素、更加先進的技術,包括制造業、服務業,提升廣東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研究員為廣東支招。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昌林研究員提出,目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突破各種認識誤區,克服評價標準的片面性,著力建立一套包括全要素生產率、R&D投入占比、知識密集產業占比、專利數量等在內的更加全面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發揮對創新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作用。
改革完善創新體制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春法研究員認為,創新能力主要是一種制度能力,擁有良好的體制機制才能讓各類創新主體充分發揮各自功能。對于廣東來講,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當前最緊迫、最根本的就是要改革完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破除阻礙創新發展的矛盾和問題,讓企業、科研機構、科技人才等各歸其位。要建立利益分享機制,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在推動創新中,政府與市場關系如何處理,各自怎樣發揮好作用,是專家們發言的焦點。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教授以剖析美國特斯拉公司創新發展的案例,為我們政府在市場創新中應當做什么、不應做什么、如何營造環境打開了思路,提供了指引。他認為政府不應直接扶持產業,這種“越位”會導致“扶持指數”越高的行業產能過剩越嚴重,政府主要是加強對應用型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健全金融資本對產業成長發展的支撐體系,創造普惠、公平、平等的競爭環境。
強化創新型企業主體地位
企業無疑是重要的創新主體,來自華為的黃衛偉有發言權,他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管理顧問、首席管理科學家。黃衛偉說,創新主體是站在市場最前沿的企業,只有強化企業的創新發動機作用,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才能真正提升創新意識和能力。黃衛偉認為,華為20多年來堅定不移推動技術創新與管理變革“雙輪驅動”,持續管理變革與技術創新形成良性互動,才使企業獲得了強勁發展的源頭活水,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創新型企業最渴求高素質人才。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認為,建立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越是高端人才,其流動性越強,全球化程度也就越高。要加快啟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設高水平大學,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同時加大引進培育高端人才的力度,重點是國外一線科技人員、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專業化的政府管理人才,為發展創新型經濟形成更宏大的人才隊伍。
精彩觀點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
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眾多主要經濟指標名列世界前列。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規模大而不強,增速很快但快而不優。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驅動戰略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弱點也在制造業。因此,我們要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發展實體經濟,建設有全球競爭優勢的先進制造產業基地。
制造業還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比如,美國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70%以上,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達到了65%以上,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在制造業,因此,踐行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在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
廣東重點應放在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也就是發展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現代服務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
擴大開放提高廣東在全球分工的地位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要提升中國在全球分工的地位,這也與國內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高度一致。作為開放型經濟比較發達的廣東,要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來引進高端的產業活動、高端的生產要素、更加先進的技術,包括制造業、服務業,提升廣東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
由于長期實行進口替代政策,在中國,許多資本密集型或者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中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即保護過度、保護時間太長等,導致創新動力不足。以汽車產業為例,中國的汽車產業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起步了,韓國是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做轎車,但韓國轎車在全球的競爭力已不可忽視。我們仍然依靠著高度的保護政策,雖然汽車產量、產業規模已經很大,但是國際競爭力還是很弱。
中國勞動力成本已經提高,未來5年、10年還將繼續大幅度上升,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已經受到嚴峻挑戰。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也有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一方面要維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把原來靠低成本變成靠質量、靠技術、靠品牌、靠服務;另一方面,要加大開放力度,要提高中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從哪兒來?要靠改革,要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深化落后行業的改革;靠開放來促改革,要將進口替代發展的理念換成開放發展的理念。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白重恩:
國企對創新失敗者的寬容度需提高
創建于2003年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Tesla Motors)無疑是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高科技企業。而它也負債多年,直到2013年一季度才實現盈利,其發展歷程可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創新的生態環境。
首先,政府要營造一個有利于優勝劣汰的良好競爭環境,比如對于有創造性的企業,可適當降低進入門檻,要讓它很容易就能進入市場,否則可能會給它帶來創造性毀滅。在這方面,政府有了不少措施,比如簡政放權,但應該要做更多的努力。
其次,對創新失敗者我們要有寬容的態度,不允許失敗就很難有創新,比如特斯拉接近破產,但仍然得到注資。我們尤其需要提高國有企業對于創新失敗者的寬容程度。
此外,政府要加大對科學進步和關鍵技術進步的投入,推動科學知識的廣泛傳播,對應用型技術的知識產權要適當保護,對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提供更強的激勵。
當然還要建立有利于創新的金融體系。比如特斯拉雖然沒有盈利,但依然可以上市,也就是說上市的渠道要暢通,要更多地依賴市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春法:
要有育才引才政策,更要有用才政策
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要經歷生產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四個階段。總體判斷,廣東已突破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關鍵拐點,進入創新驅動發展深入推進階段。
創新發展的最重要指標不是更高的GDP,而是更多的企業、更好的企業、更有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讓人們有更多優質高薪就業崗位。因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有無創新能力,既取決于它的科學技術基礎設施、人才資源的規模與結構以及科學技術研究水平,同時也取決于經濟發展階段、市場發育程度以及相關制度安排,而廣東在這些方面的發展都達到了一定程度。
制度安排跟政策并不一樣,持續頻繁的政策調整不利于創新發展,因此,我們要給企業家們一個較為穩定的政策預期,要把政策優勢轉變為制度優勢。
除了良好的制度安排,人才在創新驅動發展中亦是重中之重,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有人才有創新活動。
因此,要讓科技人才流動起來。而要讓人才流動發揮作用,既要有育才引才政策,更要有用才政策,讓人才政策與干部政策脫鉤。目前,引才重點應該是國外一線科技人員、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專業化的政府管理人才。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
建“中大國際創新谷”引人才前來創業
中山大學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工作,為創新驅動發展輸送高水平的人才。一個方面是加強自身師資隊伍的建設。考慮到年輕教師入職后遇到的科研、家庭等壓力,我們采取了聘任專職研究人員的措施,希望通過招聘大量的專職研究人員,建立起一個人才“蓄水池”,不要求這批年輕人承擔教學任務,而是一心一意地從事科學研究。
在人才引進方面,去年我校做了一些探索:成立了一個專門的人才發展辦公室,專門負責高端人才的引進,原來的人力資源處則主管常規的人才引進。提出教師的分類評價,用不同的標準來衡量從事不同工作的教師。提出要確立“重師德、重能力、重貢獻”的教師評價體系。
第二方面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12個字的人才培養目標。
同時,為了對接國家和廣東的重要產業,推進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輸出,廣州市委托中大來管理廣州國家級計算廣東中心,即“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學校希望依托中山大學與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科研合作平臺對接廣東電子信息產業,以此來服務珠三角地區創新驅動發展需求。
另外,中大目前正與廣州市共同謀劃建設“中大國際創新谷”,打造關鍵技術的研發中心、技術成果的轉化中心以及科技企業孵化器等一系列創新平臺。我們希望廣州地區的其他大學的畢業生以及海內外青年人才都可以匯聚到這里來創業。這就是中大國際創新谷最基本的內涵。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昌林:
技術發明要創造新的價值才是創新
按照發明專利數量來評價,現在我國發明專利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創新能力超過美國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必須要把握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與發展模式的科學內涵,必須要把握創新的本質要求,同時對現有評價指標進行較大的調整和重構。
那么,什么是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與發展模式?我認為,這是指經濟發展主要通過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等因素推動,而不是靠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數量投入推動。
當前對創新認識存在幾個誤區,其中之一就是把創新簡單等同于科技,現在,有人認為,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就是創新,甚至寫一篇論文也是創新。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應該看到,科學研究、技術發明是創新的重要源泉,是技術創新的基礎。但創新和科研是有區別的,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尋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并不一定具有明確的經濟目的,而技術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具有鮮明的應用價值。
因此,衡量是不是創新,主要看一是要有新的東西,另外要有新的價值。如果一項技術發明沒有實現商業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則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管理顧問、首席管理科學家黃衛偉:
企業創新首先要解決激勵機制問題
創新的主力還是現有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但大企業的大規模商業化技術創新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加大研發投入,因為它同時還面臨兩個持續的管理挑戰:即怎么大規模吸引、留住和激勵高素質人才,充分釋放各類人才的創造潛能?怎么管理大規模的商業化技術創新活動?
解決這兩個企業創新的基本管理問題,首先要解決激勵機制問題,華為發展到今天,在幾百億美元收入的高基數上仍然保持著高增長的勢頭,根本原因是不斷改進創新的激勵機制,運用價值分配這個杠桿,充分釋放干部員工的創造潛能。
社會經濟創新要求對不適應新經濟形態的舊經濟結構進行調整,而經濟結構的調整要求要素的市場化流動與之相適應,社會經濟創新如此,企業創新也不例外。企業創新要搞活人員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流動機制。
創新就是生產率提高的過程。因此,大規模商業化創新還要依靠先進的管理體系。機制促進管理,管理創造效益。大規模商業化創新不僅依賴持續投入,厚積薄發,而且要依托先進管理這個大平臺,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種資源,聚焦實現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和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技術創新與管理變革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兩個輪子,二者不可偏廢,不可或缺,要讓它們一起轉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