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粵府〔2011〕143號 |
━━━━━━━━━━━━━━━━━━━━━━━━━━━ |
轉發省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省人民政府 ?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省人民政府《關于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并作出了相應的決議。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 ?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 省人民政府《關于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 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的決議 ? (2011年11月30日廣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 廣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聽取并審議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會議批準省人民政府的議案辦理情況報告,同意如期結案。 會議認為,省人民政府認真執行省人大常委會關于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決議,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議案實施工作,較好地完成了議案提出的目標任務,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科研推廣體系、安全生產和質量監督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素質的提高,為推動我省農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我省的農業機械化發展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農業農村經濟迅猛發展的形勢相比,與農民對農業機械日益迫切的需求相比,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整體水平仍有待提高、均衡發展有待推進、研發制造能力有待加強、公共服務能力有待提升。 會議要求,關于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議案結案以后,我省各級人民政府要繼續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省級財政要增加安排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專項資金,并建立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要進一步增強農機研發制造和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現代設施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要進一步加強農機管理、試驗鑒定、推廣和安全監理機構、隊伍、裝備建設,切實提升農機公共服務能力。要進一步完善農機推廣體系,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用產業化的理念推進農業機械化。
關于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 ? 省人大常委會: 省九屆人大五次會議代表提出的《關于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議案》,省政府從2003年起組織實施,到2010年實施期滿。2011年4月下旬和5月中旬,省政府組織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農業廳、海洋漁業局等部門,分赴汕頭、梅州、惠州、江門、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潮州等9個市及有關縣(市、區),對議案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省政府認為,議案實施8年來,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支持監督下,通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議案提出的目標任務已全面完成,議案實施取得了明顯成效,建議予以結案。現將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采取積極有力舉措,精心組織實施議案 實施議案8年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積極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實,確保議案順利實施。 (一)高度重視,合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省政府高度重視議案實施工作,制定出臺政策措施,努力推動我省農業機械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先后印發了《轉發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關于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議案的決議的通知》(粵府〔2003〕12號)和《轉發省農業廳關于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議案的實施辦法的通知》(粵府辦〔2003〕58號),全面部署議案實施工作。議案實施過程中,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堅持開展不定期工作檢查,認真總結實施議案的階段性成效,及時發現問題,研究提出針對性措施,確保議案順利實施。2010年12月,省政府專題召開提升現代農業裝備水平工作會議,黃華華省長親自出席會議,全面總結議案實施成效,分析存在問題,部署下階段農業機械化工作。各地把議案實施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議案實施領導小組,落實目標責任制;制定相應措施,嚴格執行議案項目建設程序,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加強議案項目建設管理。農業(農機)、海洋漁業、財政等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狠抓落實,嚴格按要求實施好議案項目。各級發展改革、經信、科技等部門大力協作,合力推進議案順利實施。 (二)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根據我省農機化發展底子薄、基礎差、水平低的特點,議案突出實施農機購置補貼,重點建設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科研推廣體系、安全生產和質量監督管理體系。一是突出實施農機購置補貼。2003年開始,我省加大對農民購機補貼力度,議案安排用于農民購機補貼資金達到2.2億元,調動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二是健全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扶持建設區域性農機專業市場,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農機化信息網絡,健全農機銷售、維修、培訓服務網。扶持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組織。重點扶持省部級農機專業合作示范社、農機示范大戶和農機維修示范點建設。三是健全農機科研推廣體系。大力扶持農機科研創新,建設省現代農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打造全省科研骨干基地。大力扶持我省急需的水稻生產和特色農業等農機關鍵技術和設備的研發攻關。加強農機推廣體系建設,重點扶持建設省農機推廣站,擇優建設80個省級區域性農機推廣站,建設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園藝作物試驗示范栽培機械化、農產品加工和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示范基地204個。四是完善農機安全生產和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制定并實施《廣東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農機安全生產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和法制化。強化農機質量監督管理,重點建設省農機鑒定檢驗檢測中心和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站(點),完善農機質量投訴舉報程序和管理制度,維護農機市場公平和農民權益。五是針對水稻機械化插秧難點,大幅度提高插秧機和秧盤的補貼率,單機(個)補貼比例提高到機具價格的60%。2008年起部署建設30個水稻機插秧示范縣,同時抓好18個部級水稻育插秧機械化示范縣建設。 (三)宣傳培訓,示范推廣。各級農業(農機)、海洋漁業和財政等部門采取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加大農機宣傳培訓和示范推廣。運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發布議案相關文件特別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安全生產知識;制作并印發各種農機資料10萬多套,送到基層和廣大農民手中;每年均開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農機安全生產宣傳月與咨詢日活動。加強扶持省級農機培訓基地、拖拉機教員培訓基地和拖拉機教練員實習基地建設,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班,重點培訓農機操作、維修、統計、管理、安全檢驗等農機人員。8年來,共培訓農機從業人員10萬多人次,完成5200多人的職業技能考核工作,使全省農機操作、維修人員的再教育率達到85%以上。創新示范推廣模式,及時向農民傳授農機新機具、新技術,舉辦各種農機推廣現場會2500場次,舉辦多場大型現代農業裝備演示、展示等推廣活動。 (四)規范管理,加強監督。為確保議案順利實施和資金安全,先后制定出臺了《廣東省農業機械化科研課題招標辦法(試行)》(粵農〔2003〕303號)、《廣東省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管理暫行辦法》(粵農〔2003〕336號)、《廣東省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議案資金管理辦法》(粵財農〔2008〕194號)和《廣東省支持推廣的農業機械產品目錄管理辦法》(粵農〔2010〕453號)。在全國率先建立并實行農機購置補貼監督員制度,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人士共58名作為農機購置補貼監督員。建立健全議案項目公開招投標、專家評審、資金因素法和競爭性分配、集中支付和報賬制、項目績效考核等制度機制,明確項目申報、審核、論證、審批程序和項目實施、監督、考核要求。議案實施過程中,每年堅持組織項目檢查和績效評價,重點檢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落實情況,自覺接受各級人大、政協、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檢查監督。 二、全面完成目標任務,議案實施成效明顯 議案的順利實施,有力推動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實現歷史性突破,40個產糧大縣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水產養殖池塘的增氧機、清淤機應用率達73%,具有廣東特色的農產品主要生產環節、主要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水平有明顯提高,為推動廣東農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五個有效促進”: (一)有效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通過實施議案,我省農機總量持續增長,裝備結構不斷優化,作業水平快速提升,園藝和經濟作物、畜牧業、漁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從2003年到2010年,全省農機總動力從1740萬千瓦增加到2345萬千瓦,增長了34.8%;主要農機擁有量從207.4萬臺(套)增加到267.5萬臺(套),增長2.9%;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插秧機從4938臺、3951臺和28臺增加到15734臺、18237臺和3141臺,分別增長了2.2、3.6和111.2倍。畜牧飼養機械和增氧機躍居全國第1位。2009年,全省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進入中級階段,實現了歷史性跨越。2010年,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3.7%,8年間每年提高3.68個百分點,是全國同期的2.4倍,是1978-2002年全省平均每年提高0.17個百分點的21.6倍。 (二)有效促進了農機“三大體系”建設。8年來,我省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科研推廣體系、安全生產和質量監督管理體系不斷完善,隊伍和基礎建設得到加強,農機化服務能力和決策執行能力大大提高,為農機化創新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一是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長足發展。扶持建設了區域性農機專業市場3個,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266家、農機戶近100萬戶、農機專業戶16萬戶,全省漁業機械化社會服務體系逐步發展,魚塘清淤形成專業化服務,改變了“人拉、手耙、肩挑”的傳統方式。農機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服務規模不斷擴大。補貼農機具35萬多臺(套),受益農戶20多萬戶,帶動農民直接投入近25億元,社會投入近65億元。二是農機科研推廣體系逐步完善。農機科研基礎能力不斷提高,省現代農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綜合實力大大增強,完成農機科研課題84項,獲得專利80項,研發出水稻收獲和干燥、荔枝龍眼剝殼及產后加工、種豬智能測定、智能化母豬群養以及蔬菜、水果清洗分級包裝等近百項農機關鍵技術和適用機具。重點扶持的省農機推廣站推廣能力和手段不斷增強,推廣機制體制和方式不斷創新,帶動各級農機推廣機構為主體,科研機構、生產企業、經銷商、農機專業組織共同組成的農機推廣體系不斷完善和發展。三是農機安全生產和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初步建成。農機化安全生產形勢穩定,農業機械事故、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和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幅下降,2008-2010年連續三年實現了零死亡記錄。農機試驗鑒定能力明顯增強,2006年5月省農業機械鑒定站成為農業部設施農業機械設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先后通過省級、國家級計量認證和國家實驗室認可,具有收割機、插秧機等42種(類)農機產品的部(省)級農機推廣鑒定能力。 (三)有效促進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議案的實施,加速了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實踐證明,水稻機械插秧技術比人工拋秧增加產量8%左右,機收割比人工收割減少損失5%,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提高畝產量100斤以上。2003年以來,我省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4.3%提高到53.7%,相當于水稻種植面積增加61.4萬畝,產量增加8.8億斤。漁業養殖機械等現代技術裝備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水產養殖的效益,一組深水網箱養殖的產量相當于400畝魚塘產量。2010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比2003年減少了50多萬畝,但產量和單產分別提高了19%和25%,單位水產品產值是2003年的13.6倍。廣大農(漁)戶在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中直接受惠,農機化經營收入從2002年的65.6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96.6億元,提高了47%。 (四)有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素質提高。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從繁重的耕作中解放出來,進城入廠打工經商,開辟了新的就業領域,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從1559.6萬人減至1536.7萬人,減少22.9萬人。農機具在農村的廣泛使用,拉動了農機推廣、銷售、培訓、作業和維修等農機服務業的發展,培育了有技能、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118多萬人。大批新型農民既承包土地又開展農機經營作業,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廉江市吉水鎮西蓮塘村,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全村轉移勞動力700多人,其中400多人進廠打工,200多人到外地從事建筑等工作,全村每年增加工資性收入550多萬元,全村農民人均一年增加收入1700元。 (五)有效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化的快速推進,為農產品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規模化健康種植養殖和加工提供了堅實的支撐,推動了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名牌帶動戰略,有效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議案實施以來,全省以機械化、自動化現代生產方式為標志的規模化健康生豬重點養殖場發展到300個,無公害水產品產地614個,農業名牌產品499個。全省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62個,產品102個;無公害水產品501個,有效期內綠色食品562個,有機農產品498個。全省農產品抽檢總合格率均穩定在96%左右,質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如廣州市番禺東升農場、從化從玉農場等實施議案項目,使用機械播種、育苗、噴灌、植保、清洗、分級、包裝、冷藏、運輸,使蔬菜生產、加工全程標準化,有效地控制了產品質量,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經過8年議案的實施,我省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躍進了中級階段,但與農業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的形勢相比,與農民對農業機械日益迫切的需求相比,與國家和先進省份對農業機械化投入的力度相比,我省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一是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有待提高。2010年全省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53.7%,低于全國58%的平均水平,與浙江省的67%、江蘇省的82.5%水平差距較大。二是均衡發展有待推進。從地區看,珠三角地區綜合水平高,達到58.7%,其中珠海、中山、江門、惠州市達到62%-69%;而粵東西北地區有11個市綜合機械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從農業行業細分看,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較快,而特色農業經濟作物與園藝產業的機械化水平還較低。三是研發制造能力有待加強。省內農業技術裝備科研機構少,企業研發能力弱。農業裝備工業規模小、產值低,設備工藝落后。四是公共服務能力有待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特別是農機專業合作社還處在起步階段,農機技術推廣體系、農機監督管理體系尚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下一步,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緊緊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建設現代農業強省,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農業機械化建設,以加大力度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扶持建設一批農業機械化示范縣為抓手,加快推進全省特別是40個產糧大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和現代漁業、畜牧業機械化,全面提升現代漁業、畜牧業集約化技術裝備水平。積極推進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著力提高粵東西北地區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促進全省農業機械化協調發展,力爭“十二五”末全省農業機械化發展趕上全國水平,進入發展的高級階段。 (二)著力增強現代農業裝備自主創新能力。結合我省農業產業特色,按照農業發展規模化、精準化、設施化的要求,加快開發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集中力量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新型技術裝備產品,力爭在田間作業、設施栽培、健康養殖、精深加工、儲運保鮮等重點環節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設南方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圍繞重點農產品建立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扶持建設若干個現代農業裝備技術創新產業園區,打造我省農業技術裝備公共創新平臺。重點支持進入我省現代產業500強項目的農機企業,打造一批現代農業裝備龍頭企業。 (三)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強現代設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推廣設施設計與建造標準,推動設施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現代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重點發展以優質花卉、水果種植為主,以溫室大棚為主要設施的高效設施農業示范點和以微灌噴灌為主要設施的節水設施農業示范片,以及生態健康與工廠化漁業、畜牧養殖技術設施設備。 (四)切實提高現代農業裝備公共服務能力。逐步加大基層農機推廣基礎設施投入,建立完善以基層農機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機合作組織、農機科研、教育機構及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的多元化農機推廣體系。扶持建設一批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示范社,爭取“十二五”時期在農業主產區每個鎮建立2-3個有一定實力的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加強農機試驗鑒定和監理機構、隊伍、裝備建設,提高安全監管能力,保障農機安全生產。開展多層次農機教育培訓工作,提升農業機械化信息服務水平。 (五)強化現代農業裝備建設保障。一是加大投入。各級政府將積極籌措資金,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議案結案后,省級財政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二是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認真落實中央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對我省的重點和薄弱環節、特色農業機械,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改革完善補貼辦法,規范操作,簡化手續。三是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和有效整合各級農業、發展改革、財政、科技、經信、海洋漁業等部門的作用和資源,形成推進農業機械化建設的合力。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 ?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