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6點半起床,從澳門路環的家出發,經過橫琴口岸到達學校,用餐、早讀、上課,下午4點半放學后再原路返回。這是首都師范大學橫琴子期實驗小學(下稱“子期小學”)四年級學生陳釗賢的一天。
與陳釗賢不同的是,同班的澳門學生李承竹則住在橫琴,平日里生活學習都以橫琴為主,只有在周末或節假日,家人才偶爾帶他返澳。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合作區”),像他們這樣的澳門學生已有近200人。
合作區承擔著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家園的使命。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事關“新家園”的建設,也反映著琴澳民生融合的程度。據統計,截至今年秋季學期,合作區港澳在校生共有478人,約占全區學生總人數8%,其中澳門學生199人。
琴澳教育的融合也體現在制度創新上。為吸引更多澳門居民融入橫琴生活,合作區在2022年秋季招生政策上有所調整。新政策顯示,支持澳門學生橫琴就讀,優化招生政策,對監護人在橫琴工作和居住的澳門學生,視同橫琴戶籍學生進行招生。
“合作區的教育辦學模式創新、素質教育多元、課后服務豐富多彩,備受澳門家長的歡迎。”合作區民生事務局副局長許鳳梅表示,“未來5年,合作區將建設5到7所中小學、幼兒園,繼續加強琴澳校際間教育交流,全力打造國際化、多元化的教育環境,開創獨具琴澳特色的合作區教育模式。”
新體驗
澳門學子的橫琴生活
“在學校很開心,和同學相處也愉快。”去年9月,子期小學正式投入運營,在澳門結束小學二年級課程的陳釗賢,被家人安排轉學到合作區就讀,成為新學校的首批新生。如今,9歲的陳釗賢已經能熟練地使用粵語和普通話。
一年多的跨境求學之路,陳釗賢覺得很新鮮,自己很快適應了新的學習環境。“學校的課余活動很豐富,中午還可以午休。”陳釗賢是子期小學目前唯一一名需要每天往返琴澳兩地的跨境學生,然而他并沒因此感到繁瑣,“通關很便捷,只需5到10分鐘。”
同為澳門學生的李承竹,與陳釗賢同期入學,但經歷有所不同。“我從澳門轉學過來橫琴讀書,爸爸覺得這樣好些。”李承竹剛開始并不適應新學校,感覺很多地方與澳門不同,如教學節奏、同學個性等。“后來我慢慢意識到了不同之處,逐漸適應了過來。”
年幼的澳門學子認識合作區的第一站,往往是從學校開始。如何讓他們在學校開心學習、健康成長,從而讓更多澳門家庭認可合作區的教育,是琴澳融合進程中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
子期小學校長曹偉認為,首先要在相處方式上“破冰”。“很多澳門學生是插班過來的,原先的學習內容和基礎參差不齊。例如內地使用的簡體字他們一時記不住,家長特別著急。我們便讓他們繼續用繁體字的同時,慢慢適應簡體字的使用。”
子期小學目前共計23個教學班,港澳及外籍學生68名,其中澳門學生39名。在曹偉看來,澳門學生并沒想象中難以適應新集體,“他們的父母通常至少有一人曾在內地生活工作,語言關上基本都能聽懂一二。”
合作區目前辦學規模最大、采用“公辦民管”辦學模式的橫琴第一小學(下稱“橫琴一小”)也招收了一定數量的港澳學生。目前學校共37個教學班,港澳學生57名,其中澳門學生19名。
橫琴一小副校長王俊明介紹,剛接收的港澳新生,學校會安排教師與其父母進行一對一溝通,了解孩子原來的教育背景,由班主任再跟各科老師溝通具體情況。“內地教材相比港澳要深一些,老師會與家長和孩子持續溝通,補足弱項,發揚強項。”
自2015年以來,橫琴一小已經招收7屆港澳學生。王俊明認為,這些學生身上有個共同特征:品質好,為人向善,行為合群。“港澳學生已基本融入校園生活,適應了這里的教學環境。”
新模式
合作區校園的國際范
身穿白色襯衣,外著藍色西裝外套,頭戴藍絲硬草帽的男孩女孩,洋溢著笑臉迎面走來。這個曾經只在英國名校哈羅公學才能看到的開學“名場面”,如今在合作區的珠海哈羅禮德學校(下稱“哈羅珠海”)上演。
澳門學生胡浣文,英文名Allen,是哈羅珠海八年級學生。第一次見面他就表現得非常活躍,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粵語和英語。他在澳門聯國學校完成小學課程后,進入哈羅珠海就讀初中,兩年來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澳門學生過來住宿很方便,我認識的就有五六個,我們覺得橫琴環境好,學校也比澳門大很多。”
把合作區建設好,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
作為橫琴引進的高端國際化教育項目之一,哈羅珠海的課程以九年義務教育大綱為核心,提供G1-G9年級的國際化雙語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溝通力和領導力。
目前,該校近200名學生中,港澳生占比接近三成,這一比例在合作區學校中居前列。由于采用創新的雙語課程教學,學校外籍教師占比超過六成,其中絕大部分來自英國,而大部分中方教師有海外留學經歷。
哈羅珠海校長馬千里博士(Dr.Max Caruso)介紹:“我們為琴澳學生提供的是一種特殊的、定制化的教育服務,作為合作區的一分子,我們歡迎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學生加入。”
資料顯示,合作區目前已引進橫琴哈羅禮德學校、珠海市華德教育培訓有限公司(珠海德威高中)等國際化品牌教育機構,通過雙語教學的學習環境和豐富的對外交流機會,為學生創造了更多樣化的教育平臺,展現出十足的國際范兒。
2022年10月,珠海德威高中十年級至十二年級的學生在英國數學協會高年級數學競賽中斬獲佳績。滿分為125分的比賽中,Daryle A(Y12)考取了120分的高分,成功沖榜全球前0.17%,在8.7萬名全球參賽者中排名前150。
新課堂
多點開花的素質教育
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化、現代化、國際化,是合作區教育發展的主軸。
一直以來,合作區堅持以多元化素質教育促學生全面發展。一方面,積極引導中小學各年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橫琴就讀的學生都能掌握一至兩門特色課程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依托橫琴產業優勢打造“教育+”模式,如“教育+中醫藥”“教育+旅游”“教育+體育”等形成品牌效應。
為了讓在合作區就讀的學生都能掌握一至兩門特色課程,各學校素質教育開展有舞蹈、武術、戲曲表演、中國鼓、古箏、種植等課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造合作區素質教育的特色品牌。
橫琴一小已開設逾百項選修課程。今年9月,該校與澳門國際教育合作中心、澳門專用英語發展及推廣學會合作開展THRASS選修課程。
在子期小學,以首席教育專家牽頭組成的教研團隊,探索開發基于深度核心學習任務動起來的生活課堂教學模式,接下來還將聯合澳門科技大學的應屆畢業生,開辦更多具有澳門元素的微課程,體現“理解教育”。
此外,首都師范大學橫琴伯牙小學和橫琴一小的學生還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制作的中國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中國地名大會》。
隨著更多特色課堂的實踐應用,合作區充分利用橫琴資源優勢,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素質教育全面開花。
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建立中醫藥種植園、開辦中醫藥培訓等活動打造“教育+中醫藥”新模式;通過“教育+體育”引進世界級冠軍和國家級教練為區屬學校開展游泳、網球、賽艇、羽毛球、乒乓球等專項訓練;通過“教育+旅游”打造研學基地,推動開展學生社會實踐(研學)活動;通過“教育+科技”模式,開設無人機課程等。
“成為合作區學生是很幸福的,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為各學段的學生準備形式多樣的特色課堂,保證每天能擁有充裕的活動時間。”曹偉說。
新方向
具有琴澳特色的獨特發展之路
從只有一所簡陋的公辦學校,到每所學校各具特色、百花齊放,合作區教育的發展是一個突飛猛進的過程。
2014年12月,橫琴首創“公辦民管”辦學模式,與華發教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簽署教育合作協議,將區內的橫琴中心幼兒園、橫琴第一小學、橫琴第一中學三所公辦學校委托華發教育公司管理。
在教育發展趨于穩定后,2019年,橫琴又與國家雙一流高校首都師范大學合作辦學,委托其管理首都師范大學橫琴伯牙小學、首都師范大學橫琴子期實驗小學和中學、首都師范大學橫琴子期實驗幼兒園。
與此同時,一批高質量的國際性寄宿制學校也加入合作區教育方陣,滿足琴澳居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我與一位澳門社會杰出人士進行過交談,他希望我們能更多地接觸澳門的教育機構,發展更廣泛的院校合作關系。”馬千里透露。
數據顯示,目前合作區共有11所教育機構,其中7所公辦學校、4所民辦學校及教學機構。
堅持教育國際化專業化為特色引領,大力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和高端教育人才,加快實現粵港澳教育深度融合,合作區教育致力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
未來,合作區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會圍繞與澳門的互動聯動。許鳳梅介紹,一方面,繼續與澳門學校締結姊妹學校,加強琴澳校際間教育交流;另一方面,計劃聯合澳門相關部門開展兩地教師共同培訓、聯合教研交流、合作課題研究等,構建有合作區特色的教師發展體系。
“目前合作區已與澳門締結姊妹學校(園),例如橫琴一小與澳門葡文學校、澳門坊眾學校、澳門勞校中學、澳門婦聯學校結為姊妹學校,橫琴一中與澳門坊眾學校結為姊妹學校。”她表示,“我們還將結合線上線下等方式,進一步豐富琴澳學生交流活動,互補不足,建立友誼。”
下一步,合作區將持續保障合作區內學位供給,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成立名師工作室,積極主動對接澳門推進“澳門新街坊”的學校建設和探索引進世界知名大學的路徑,讓琴澳特色的獨特教育之路走得更長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