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正凝心聚力建設“紅樹林之城”。圖為市區金沙灣紅樹林風光。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回望新時代十年,湛江實現了‘不再偏’‘不再遠’‘不再慢’的華麗蝶變。今后,湛江將奮力走出一條體現中央精神、順應時代趨勢、切合自身實際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日前,湛江市委書記劉紅兵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說。
劉紅兵表示,湛江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扛起“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使命擔當,奮力譜寫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篇章。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湛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南方日報: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湛江將如何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
劉紅兵:近期,湛江先后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全市干部大會和湛江市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宣講團宣講報告會暨全市縣處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研討班,全面、系統、深入學習,完整、準確、全面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同時,我們制定了《湛江市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任務分解表》《關于在全市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學習培訓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推動各項學習貫徹措施落細落實落到位,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湛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接下來,湛江將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五個牢牢把握”指示要求,進一步在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上下功夫,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和黨章,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一是在全市黨員干部中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的專題學習培訓,深入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城鄉社區、進校園、進各類“兩新”組織、進網站;二是統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做好線上線下宣傳,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宣傳報道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進展情況和取得的實際效果,營造濃厚的學習宣傳氛圍;三是堅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實施好《湛江市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任務分解表》,在接續奮斗中把湛江現代化建設美好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立足“三化三大” 構建湛江特色現代產業體系
南方日報:湛江市將如何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
劉紅兵:新時代十年,湛江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845.7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3559.93億元,發展地位得到全方位提升、交通建設實現了根本性轉變、產業發展迎來了高光時期。湛江將立足“三化三大”發展思路,從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格局謀劃推進發展,力爭各項主要工作指標邁入全省第一方陣。
一是突出抓好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加快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廉江清潔能源等重大項目建設,切實發揮龍頭項目的牽引作用,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著力壯大綠色鋼鐵、綠色石化、高端造紙、綠色能源、新能源汽車五大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是加快臨港產業集聚發展。以規劃建設廣東湛江臨港大型產業集聚區為牽引,加快構建以東海島為龍頭,以奮勇高新區為龍身,以烏石港片區為龍尾的貫穿東西、聯動發展、相互支撐的產業集群和園區體系,努力打造廣東沿海經濟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三是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圍繞打造高水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不斷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和機場支線、機場高速等配套工程,著力打造以大港口、大路網、大航空為主骨架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加快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夯實湛江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底座”。
四是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支點。大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與海南相向而行,全方位對接“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全面參與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積極推進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湛江聯動發展區建設,高水平建設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湛江保稅物流中心(B型),努力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推動高質量發展。
南方日報: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方面,湛江下一步有何新作為?
劉紅兵:湛江堅持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深度融合,全力加快大園區建設、推進大文旅開發、深化大數據應用,著力構建具有湛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持續完善服務工作機制。對全市重點工業項目實行三級服務管理,重大項目由市領導掛帥服務,重點項目由市級部門跟蹤服務,一般項目由屬地部門服務。建立工作服務專班,對重點工業項目實行全流程跟蹤。
二是持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深入實施《2022年湛江市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各縣(市、區)設置“一站式”企業開辦服務專區,在工業園區推廣“提前審圖”“帶設計方案出讓土地”“標準地出讓”,實現企業“拿地即開工”;持續落實市領導“企業服務日”活動,協調解決企業在用能、用地、用工、物流、金融等方面的訴求。
三是持續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實施《湛江市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若干措施》,助力工業企業紓困解難。加快實施“鏈主”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三大優質企業培育工程,著重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同時,大力開展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支持“鏈主”將上下游中小企業納入共同供應鏈管理體系,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四是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用好“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區域合作新模式,開展市場化招商、駐點招商、全鏈條以商引商,加快形成各部門和各縣(市、區)共同抓招商、抓項目的大招商格局,全力爭取汽車產業戰略招商取得突破性進展。
建設“紅樹林之城” 推動生態優勢轉為發展優勢
南方日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湛江市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生態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
劉紅兵:湛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堅決守護好碧海藍天,讓綠色成為湛江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一是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九洲江一鶴地水庫、小東江、鑒江、南渡河、遂溪河等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全力抓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鞏固拓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加快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高質量建設美麗海灣和湛江碧道,全面改善提升城鄉人居環境。
二是積極穩妥落實“雙碳”戰略。加快建設省海洋碳中和試點城市,積極推動開發紅樹林、鹽沼、漁業等海洋碳匯項目和藍碳金融業務,推進構建以風電、光伏、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為主的新型能源體系。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推動重點行業低碳化、節能化技改,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是凝心聚力建設“紅樹林之城”。湛江現有紅樹林9960公頃,占全國紅樹林面積的33%,占全省紅樹林面積的78%,擁有我國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紅樹林國家自然保護區。我們以建設“紅樹林之城”為抓手,加強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和集中連片修復,努力把湛江紅樹林打造成為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名片、“綠美廣東”建設的新亮點。此外,大力實施新一輪雷州半島生態修復,加快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塑造發展新動能 建設教育科技人才強市
南方日報: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今后發展中,湛江如何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發展,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劉紅兵:目前,湛江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對科技的需求、對人才的需求、對創新的需求非常緊迫。我們將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市、科技強市、人才強市。
一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大力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落實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政策,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持續加大教育惠民工程建設力度,推動廣東醫科大學海東校區、嶺南師范學院湖光校區、湛江一中新校區、湛江市第二技工學校新校區、廣東實驗中學湛江學校和湛江市專門學校等項目加快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
二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標準建設湛江國家級高新區、湛江灣實驗室、海洋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廉江省級高新區等重大創新平臺,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創新要素集聚,努力打造區域創新中心。同時,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以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產業升級、民生福祉,爭取更多有用、管用、好用的成果“落地生金”。
三是著力打造人才高地。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圍繞湛江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健全“領航計劃”“海洋產業人才振興計劃”等重大人才計劃實施機制,制定實施更為積極、開放、包容的科技人才集聚政策,全面擴展引才聚才途徑,通過“靶向引才”“以才引才”“以賽引才”等方式引進創新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團隊和各類專業人才,為湛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