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廣東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審議、討論省政府工作報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技創新等成為會場上的高頻詞。大家紛紛從自身領域和經歷出發,積極履職建言,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展現新氣象、干出新作為。
加快“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
報告提到,加快“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深化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省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陳嬌認為,要利用好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提升軌道交通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她建議,遵循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大灣區軌道交通既有線路更新改造;通過探索社會資本參與路徑,為軌道交通更新改造提供資金保障;在新建及更新改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國產化替代及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需求。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設立跨境網約車平臺順應趨勢,可以滿足多元需求、推動區域協同。”省政協委員、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認為,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水平提升和“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實施,帶動了跨境交通需求持續增長,但與之匹配的網約車服務卻在起步爬坡,尤其是單牌小型載客機動車跨境運營尚處空白,亟待填補。他建議推出“香港小型載客營運機動車北上”“澳門小型載客營運機動車北上”“粵牌小型載客營運機動車南下”新政,遴選粵港澳地區有實力、口碑佳的出行平臺企業,賦予其跨境服務資質。
“報告提到,要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培育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讓我倍添信心,也深感責任重大。”省人大代表,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小軍說,作為廣東省生物醫藥產業鏈主企業,將落實“百鏈韌性提升”專項行動,積極發揮鏈主企業引領作用,增強產業協同效應,推動廣東生物醫藥產業健圈強鏈。
搶抓低空經濟發展機遇
會場內,代表委員結合本職工作,圍繞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制造業當家和新能源產業等話題暢談履職感受、積極建言獻策。
“報告提出了很多涉及科技創新的務實舉措,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倍感振奮。”省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韓恩厚建議創建廣東產業技術研究院,搭建產業技術培育研發平臺,通過評估、整合現有研發機構加入,聚焦關鍵共性技術,精準凝練科研方向,有針對性地做好原始創新、應用場景拓展創新和工程化驗證,加力提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當前,各地正搶抓低空經濟發展機遇。省政協委員、廣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潘蘇建議,要堅持需求牽引發展,激活不同消費場景。在大灣區內部城際進行試點,打造低空都市圈、城市群,促進區域一體化;在旅游資源豐富但地面交通艱難、耗時的山區、海島,打造低空旅游;在珠三角城市與粵東粵西粵北中心城鎮之間,打造旅客接駁、物流運輸、應急救援等消費場景。
省政協委員、省工商聯副主席趙心竹對報告中提到的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印象深刻。“當前制造業轉型升級,不僅需要研發人才,技能人才同樣重要。”她建議高等職業學校應開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及課程,培養了解人工智能、會用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技術工人。同時,開發通用型、模塊化的制造業人工智能底層系統,縮小技術積累時間、研發投入總量等方面的差距,由各企業在底層系統上進行再開發與優化,讓中小型企業共享科技進步成果。
省人大代表,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程格外關注報告中提到的鞏固提升制造業當家優勢。當前,廣東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積極布局未來產業,為新舊動能的轉換提供了新機遇、新場景。他建議,企業一方面要注重持續的研發投入、成果轉化和人才引進;另一方面,特別是從事傳統產業的企業,要加強與新興產業的連接,通過提供新產品、新服務,抓住新的機遇和風口,共同參與到產業革命的浪潮之中。
省政協委員、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廣東分公司執行董事梁漢東則關注綠色能源方面的話題。他表示,報告提出要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其中,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重點。“接下來,企業將著力發展海上風電項目,踐行央企擔當,在投資的同時,支持當地產業發展,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住房是民生之要,也是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重點內容。報告提出,要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省政協委員、廣州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廣東南國德賽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閔衛國建議運用智能化、模塊化等新型建筑技術,加快舊房改造,推動城市更新,并在廣州等老舊小區規模較大的城市進行試點,探索政府給予政策支持的舊房改造模式。
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培優工程
省政協委員、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谷紅麗關注縣域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問題。她建議融合多方資源,構建幫扶共同體,開展“組團式”幫扶,包括與高校緊密合作,積極引智;與地方商會、愛心企業等加強溝通聯系,積極引資,尋求公益基金;與港澳地區的學校開展多形式的交流互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之間的“心融通”,為推進縣域基礎教育可持續創新發展提供新動能。
省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校長戴青云尤其關注報告提到的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培優工程。她建議,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組建聯合體,協同培養博士層次職教師資,探索創新大灣區高校與產業產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進一步凸顯“技術性+師范性”優勢,滿足職業院校對博士層次“雙師型”教師的迫切需求。
“為青少年提供更加普惠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被寫進廣東省十件民生實事,引起省政協委員、暨南大學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楊光的關注。“目前高校對學生進行心理服務的形式大多較為零散,未形成系統性的有效抓手。”楊光建議,應探索將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系統整合到教務管理系統中,增加學生對心理健康干預系統的觸達率,并在系統中為大學生發放免費的心理咨詢券,讓學生能夠精準找到心理咨詢的路徑。
“要在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群體中推廣人工智能教育。”省政協委員,香港大學秘書長、協理副校長黃依倩建議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聯合起來,共同為年輕人搭建人工智能領域交流對話機會,及時鏈接大灣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幫助大灣區青年了解人工智能發展最新趨勢,共同孵化他們的想法與創意。
“報告提到,提升教育質量,實施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深化高校‘雙一流’建設,推進優質本科擴容,這讓我十分振奮。”省人大代表、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文法學院副院長姚國軍表示,教育強省建設尤其需要鼓勵、扶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校“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