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東著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鳳凰涅槃。去年開始,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全面啟動,“十二五”節能減排進入攻堅階段。廣東省綠色發展之路有何進展,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助力產業優化升級?
記者從省相關部門了解到,廣東省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綠色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成效顯著,各項主要生態工程超額完成年度任務;節能減排降碳達到“十二五”進度要求,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減排指標在2012、2013年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年度任務,總體環境質量保持良好。
實踐表明,廣東通過綠色發展、強力治污優化產業結構,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方面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夯實了綠色發展、生態立省的康莊大道。
珠三角空氣質量領先主要城市群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壓力,“十二五”廣東在節能、減排、降碳三方面的目標均為全國最高。如今“十二五”時間已過半,約束性指標并未成為廣東發展的“絆腳石”。
據初步核算,在節能方面,2013年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5%,已累計完成“十二五”目標的65.3%。在主要污染物減排方面,去年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同比下降3.83%、3.47%、4.67%和7.61%,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廣東省年度減排任務。“十二五”前三年,廣東省四項主要污染物分別完成國家下達廣東省“十二五”減排目標的85.8%、60.1%、62.2%、53.3%,基本按照時間進度完成。降碳方面,去年廣東省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4.5%,已累計完成“十二五”目標的75.2%,各項指標基本達到進度要求。
據省環保廳透露,去年,廣東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省控斷面水質基本穩定,優良率達78.2%,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85.5%,同比上升了0.8個百分點。
空氣質量方面,根據2013年監測結果,珠三角空氣質量整體達標率為76.3%,比全國74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60.5%)高出15.8個百分點,比京津冀(37.5%)高出38.8個百分點,比長三角(64.2%)高出12.1個百分點;珠三角PM2.5年平均濃度值為47微克/立方米,比全國74個重點城市(72微克/立方米)低34.7%,比京津冀(106微克/立方米)低55.7%,比長三角(67微克/立方米)低29.9%。在環保部每月公布的74個主要城市空氣排名中,去年珠三角有8個月是空氣“十佳”城市最多的城市群。
鐵腕治污優化產業與能源結構
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的背后,是廣東主動加壓,淘汰落后產能助推經濟轉型:淘汰落后水泥產能1688萬噸、造紙13.62萬噸、制革10萬標張,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淘汰目標任務,52萬千瓦落后小火電機組全部關停。此外,廣東省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深入開展,實行最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監管制度。電機能效提升、LED節能照明、燃煤電廠脫硫脫硝、機動車污染減排等工程扎實推進。推進污染防治區域聯動,啟動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行動計劃,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2013年,全省完成大氣治理項目3623項,所有地級以上市實現PM2.5等監測數據實時發布。省政府發出《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的通知》,吹響了全省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的沖鋒號。
有破必有立。以綠色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已現雛形。2013年,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由“二三一”調整為“三二一”,三次產業結構為比重4.9:47.3:47.8,第三產業比重近10年來首次超越第二產業。金融、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提高至57.8%。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至48%.此外,通過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8%,比2010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截至2013年底,全省核電裝機容量已達到612萬千瓦,建成陸上風電裝機容量約200萬千瓦,建成光伏發電項目約30萬千瓦。
創新機制建設激活綠色發展動力
如何令生態保護不再成負累,使綠色發展更可持續?去年來,廣東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探索中,再度當起了先行先試的“排頭兵”。
3月11日,廣東碳市場成交5242噸,成交價為60元/噸,成交金額31.4520萬元。這也是自去年12月19日啟動二級市場以來,廣東碳市場單日成交量的次高峰。碳交易啟動至今,廣東不但是全國首個設立有償配額的試點省份,累計完成的碳配額成交量、成交額均遙遙領先于國內其他碳交易平臺。就在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正式啟動前兩天,籌備多年的廣東省排污權交易試點也邁出了第一步——4家電廠分別與當地政府簽訂排污權交易協議,完成排污指標的一級市場的首宗交易,總交易額2083.7萬元。
交易市場的資源配置之手,也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助推器”。在碳排放交易上,廣東省結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將新增碳配額向粵東西北地區傾斜,滿足其發展需求。排污權交易中,珠三角地區作為國家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重點區域,禁止作為受讓方接受非重點區域的交易指標,供水通道和水質超標的河段禁止作為受讓方接納其他流域的排污指標。
去年8月底,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并召開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工作會議,提出了“建設全國綠色生態第一省”的宏偉目標。隨著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全面推進,廣東正朝“全國綠色生態第一省”宏偉目標堅實邁進。
■南北對話
環保部環境發展中心副主任賈峰:
發揮廣東生態文明輻射帶動作用
近年來廣東省率先提出的新的改革思路,通過“騰籠換鳥”來升級產業結構,這是使經濟發展更符合綠色低碳原則的發展路徑。從“十二五”甚至更長遠的發展來看,我們已經意識到,一個省、一個區域環境質量的改善,僅依靠當地黨和政府以及公眾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空氣和水都是沒有邊界的,是在區域間流動的,如廣東的西江、東江水就分別源自廣西、江西等省份。
所以,廣東作為經濟發達的地區,在未來的生態文明發展中不僅要自身做得好,而且要能通過生態補償、引入市場手段等方式,對周邊經濟欠發達地區起到一個輻射的作用,以此帶動更多的省份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此外,對于廣東這樣一個比較發達的省份,省內仍有一些地區發展不太理想,應有一個頂層的、基于整個廣東省的環境容量和資源容量的研究,在這樣一個整體要求下,來具體設計每個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計劃與安排。
這些方面發達國家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體現在既要發揮政府的監管作用,同時要充分利用市場手段來推進環境保護工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空氣質量非常好,那么當地也可以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更可持續、更環境友好的產業,另外廣東開展的污染排放權交易,也是通過經濟杠桿的刺激作用讓保護環境的企業更好地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好了,也是財富。
廣東省社科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細康:
廣東中小企業低碳建設應受關注
去年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亮點之一,是啟動了排污權交易試點以及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這是廣東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落子。
在市場經濟中,不僅有“市場失靈”,也有“政府失靈”的時候“,廣東實施排污權與碳排放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這兩大經濟政策讓環境資源配置回歸市場,將有力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經濟之間的矛盾。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從主要利用行政手段向綜合利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轉變,能防止政府由于濫用行政權力而導致的”政府失靈“。此外,該制度將促進企業排污信息以及碳排放信息公開,有利于社會公眾對企業排放行為進行監督。
值得一提的是,碳排放權交易作為廣東建設低碳試點省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廣東僅是將水泥、電力、石化、鋼鐵等排放量大的行業納入控排。而廣東省的中小企業數量占了全省企業的七八成,中小企業面廣量多,盡管單個企業排放量低,但整體排放量龐大,目前中小型企業對低碳建設了解并不深入。中小企業的綠色化改造和低碳建設對促進廣東低碳試點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比起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節能減排邊際成本低、空間大,但大部分中小企業屬于“有想法沒能力”,建議政府更多地給中小企業“發票子、戴帽子”:一方面適當加大補貼、資金扶持、融資渠道建設等力度,另一方面通過組織民間團體、第三方機構等評選,對企業節能減碳從精神上正向支持,喚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名詞解釋
綠色發展
面對日益突顯的環境資源約束,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注定將退出舞臺,以環保、節能、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潮流,誰能搶占先機,誰就能贏得戰略主動。
自2010年起,廣東被納入全國首批低碳試點省。前年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加快轉型升級,必須強化綠色發展,走生態立省道路。去年,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全面啟動,爭當“全國綠色生態第一省”;同時,廣東省綠色低碳建設深入持續推進,一方面守住生態底線,另一方面在大氣、江河污染防治、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方面大膽探索,使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案例
推廣綠色建筑,實現清潔能源覆蓋
低碳橫琴建設
打造“無煤島”
珠海橫琴新區正在致力于打造我國領先的低碳經濟區。去年12月,橫琴新區正式啟動低碳橫琴建設,目前已成為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廣東省首批低碳試點縣(區)。專家指出,橫琴正在為廣東充當全國綠色發展排頭兵率先探路。
據橫琴新區管委會主任牛敬介紹,該區自成立之初就確立了“生態島”的建設目標,明確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方向。2010年,橫琴控制性詳細規劃審定,橫琴七成以上的土地被列為“禁建區”和“限建區”。次年,圍繞產業、能源、建筑、交通、市政、近岸海域、綠地、水系、社區等內容,該區以《橫琴“生態島”建設總體規劃》排除了高碳、高排放的產業類型。去年,又與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合作編制了《橫琴新區低碳發展規劃》,完成了對區域能源、綠色建筑建設等“九大”系列形成專項規劃,對其產業發展、城市環境、交通、建筑、能源、水資源、固廢利用等做出了一系列低碳環保安排。
在全島推廣綠色建筑是其特色。該區已要求綠色二星以上建筑的比例須達三成以上。其總建筑面積432.06萬平方米的18個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在今明兩年建成后,能年均替代常規能源折合標準煤4.3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53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864噸,減少粉塵排放量432噸。
不建燃煤燃油電廠、禁設單獨的供暖供冷設施已成其目標。總投資約120億元的多聯供燃氣能源站在該區建成后,不僅成為南方電網輸電澳門的可靠、經濟的電源支撐點,還將形成覆蓋橫琴新區,集電、熱(冷)、氣、水多聯供為特色的新型綠色能源基地,為該區提供集電、熱(冷)、氣、水多聯供為特色的綠色清潔能源。由此實現“無煤島”。
據清華大學副教授孟延春介紹,橫琴新區未來將從六大體系建設低碳橫琴:高效、清潔的低碳能源體系;科技、創意的低碳產業體系;低耗、宜居的低碳建筑體系;智慧、暢達的低碳交通體系;無廢、再生的城市礦藏體系;匯碳、和諧的城市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