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公共資源交易規模逐年攀升,從2014年的7800億元持續上漲到2017年的18594億元,交易規模列全國首位。
這是記者近日從廣東省公共資源交易聯合會和廣東財經大學財稅學院、地方公共財政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首屆廣東公共資源交易暨南方財稅論壇(2018)”上了解到的信息。
“當前,我省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已經形成‘廣東樣本’。”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陳以良說,廣東省已初步建成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平臺上聯國家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下接全省21個地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橫向聯通省級各類交易分平臺的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化網絡(如工程建設、政府采購等),并通過網上辦事大廳聯通各行政監管部門和市場交易平臺體系,“形成‘一門式、一網式’的公共資源交易政務服務模式。”
目前廣東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種類和規模均有大幅提升。交易品類方面,平臺整合范圍由國家規定的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4大類,擴充到特種行業經營權交易、排污權和碳排放權交易、林權交易等10大類。2017年公共資源交易規模已占全省GDP的20.7%。
隨著公共資源交易改革的推進,涉企交易成本也實現明顯的降低,增加了市場主體的獲得感。2017年,全省各類公共資源交易共增收節支1501億元。從2017年9月開始,全省范圍內取消公益一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各類交易服務的收費,預計每年可為企業減負近4億元。
交易信息匯聚方面,廣東也走在全國前列,并已初步具備大數據應用的條件。截至2018年10月底,廣東公共資源交易數據中心實時匯聚全省各類數據信息400萬條;省網上辦事大廳公共資源交易欄目已整合公開發布信息54萬條,實現在線辦事事項171項,對接37個系統。此外,今年在“數字政府”建設框架下建設了廣東省網上中介服務超市。截至2018年12月10日,共有1596家省內外中介機構入駐該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