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省發展改革委網站發布《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下稱《規劃》)提出,到2022年,全省各類開發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億元,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力爭達到21家以上,開發區研發投入強度達5%以上。
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該《規劃》提出,按照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促進全省開發區發揮優勢差別化發展,突出珠三角各開發區在全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引領作用,推動粵東粵西開發區建成全省產業發展主戰場,推動粵北開發區實現綠色發展,形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動、錯位發展、功能協調的全省開發區發展格局。
力爭國家高新區地級以上市全覆蓋
開發區是指由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批準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以及省政府批準設立的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和產業轉移工業園。
目前,我省共有32家國家級開發區和100家省級開發區納入有關目錄,總面積達935平方公里。
但《規劃》也指出,我省現有高水平開發區數量與我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不匹配,不少開發區上下游產業鏈尚不完整,與國內先進開發區相比仍有差距。同時,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珠三角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創新投入與創新人才比重占全省90%以上。此外,許多開發區土地開發利用存在空間不足與開發建設緩慢并存問題。
對此,《規劃》提出,到2022年,全省各類開發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1萬億元,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力爭達到21家以上,實現國家高新區地級以上市全覆蓋。到2025年、2035年,全省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超過4萬億元、8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3萬億元、5.2萬億元。
突出珠三角各開發區的引領作用
《規劃》特別提出,要按照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加強我省各類開發區統籌規劃,優化形態和布局,促進全省開發區發揮優勢差別化發展。
其中,突出珠三角各開發區在全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引領作用。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開發區轉型升級為以創新驅動、全球資源配置為特色的高端發展平臺。珠江口兩岸(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江門和肇慶等地)開發區共同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為適應珠三角核心區功能拓展和空間拓展的需求,《規劃》還提出,推動廣州都市圈(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清遠、云浮和韶關)、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在環珠三角地區開發區集聚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配套產業,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在打造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重大產業集聚發展平臺方面,要依托汕潮揭地區和湛茂地區開發區的發展,推動粵東粵西開發區建成全省產業發展主戰場。
在探索北部生態發展區開發區綠色發展新路徑方面,集中力量做強韶關高新區、河源高新區、梅州高新區(廣梅產業園)、清遠高新區、佛山(云?。┊a業轉移工業園等開發區,并創新生態縣市開發區的綠色發展模式,推動粵北開發區實現綠色發展。